苏烈坎坷曲折的“成名史”
苏烈生于公元592年,使命冀州武邑人,后来迁居到京兆郡始平县。隋朝末年,因为隋炀帝残暴百姓、荒淫无道,导致各地纷纷起义,战乱频发,苏烈的父亲为了对抗起义军组织了一支军队。
为什么苏烈的父亲有组建人民军队的权利呢,其实这是国家允许的。在当代的电视剧演绎下,我们总理所当然的觉得在王朝快要走向尾声的时候,出现的起义军才是积极正面的形象,而那些帮助统治者镇压起义军的便是“大恶人”。
其实事实远非如此。封建王朝末年所组建的起义军一般都是居无定所、颠沛流离的流浪汉,因为他们靠自己活不下去,所以他们就团结在一起。
他们对百姓们实施抢劫来勉强度日,与土匪无异。因此国家为了抵抗这些“流寇”的侵扰,便放开了一些权利,使得百姓可以自己组建军队来保护当地百姓。
帮助统治者镇压百姓的士兵也说不上是好是坏,因为我们没处在那个朝代,不知道统治者是何作风。但是欺压百姓,抢劫钱财的起义者,一定不是善类。
在父亲的影响下,苏烈很早就有了“鸿鹄之志”,想为国家建功立业。后来,苏烈的父亲不幸战死沙场,苏烈只得继承父亲的衣钵,帮助父亲统领乡兵。在苏烈的统领下,这支乡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,战绩卓著。
但是,苏烈再勇猛,都无法力挽狂澜。仅凭一己之力如何撼动这岌岌可危的江山呢?后来一场江都政变使隋朝在历史中永久落幕。
隋朝灭亡后,苏烈所在的地区很快便被窦建德占领,苏烈眼看局势不对,连忙马不停蹄的投奔了窦建德。原本他带领乡兵镇压起义军,如今却沦落到投奔他们,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。
苏烈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,很快便被大将军高雅贤看上。高雅贤十分喜爱他,收他为养子,对他予以重用。
但是窦建德的政权却没有维持多久,便日落西山了。窦建德在虎牢关大战之中,大败李世民。后来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再次发动起义,被李世民打的落花流水,苏烈的义父更是战死沙场。整个山东及河北地区,都成了大唐的疆土。
经历了这些起起落落,苏烈心中不再似先前,有宏图伟志,而是逐渐失落,想要退隐还乡,再也不为国家效力,当一届平平无奇的草夫了却此生。
大概,苏烈之所以在隋唐演义中被抹黑也有这段时间的缘故吧,毕竟苏烈之前是为窦建德效忠,帮助窦建德攻打唐朝,是整个大唐的敌人。
在隋唐演义中,窦建德战败,刘黑闼再次对唐朝发动起义,在罗成率领兵将去讨伐刘黑闼时,正是因为苏烈设下了陷阱,才使罗成战死沙场。小说毕竟是小说,历史上没有罗成这一人物,而且苏烈的军事才能也不该被抹黑掩盖。
苏烈也如愿以偿,在自己的家中做了默默无闻的普通人。但到了贞观年间,他又步入了仕途,成为了折冲都尉。苏烈不是暗下决心再也不为国家效力了吗,为何竟又步入仕途,这其中有何渊源?
难道是在家中生活无聊,郁郁寡欢,于是便想步入仕途,征战沙场?又或者是起义军身份败露,接着被高级将领发现其军事才能然后被赏识得到提拔?诚然,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猜想,在苏烈消失的几载中,并无古籍对此事有相关记载。
贞观年间,苏烈担任李靖的先锋,在战争中一马当先,立下赫赫战功,因此被升官至左武侯中郎将,一跃成为“人上人”。相信看过《唐朝诡事录》的人都知道,中郎将是一个很大的官职。
终于一跃而上,成为“人上人”
但是在他立下此功之后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任何升迁的消息,他的“升职路”又再次摁下暂停键。直到李世民去世六年之后,苏烈又看到了契机。
当时北方三国联合进攻唐朝属国新罗,新罗便向唐朝求救。身为一名老将的苏烈是再适合不过征战沙场的人,因为与他资质差不多的老将,要么已经驾鹤西去,要么身兼要职,不便带兵出战。因此这份重任落到苏烈肩上,是必然的事情。
到了永徽年间,苏烈的地位更加崇高,从众多人中脱颖而出。因为能与苏烈相匹敌的老将要么离开人世要么告老还乡。
苏烈带领将士们英勇抗战,将高丽等国打的节节败退,救新罗于水火之中。因此苏烈凭借这一战功,升迁为右屯卫将军。这一战将苏烈一炮打红,在人才稀缺的李治统治时期,苏烈这个名字就仿佛一道光,闪进了李治的眼中。
随着被李治重用,苏烈在暮年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。在和高丽的战争过了一个多月之久后,苏烈又再一次奔赴沙场。这一次是同程咬金一起并肩作战进攻西突厥。突厥本是北方最强大的势力,但后来分裂成了东、西突厥。东突厥在贞观时期,就已经被消灭。
这一战打的十分艰难,因为突厥距离大唐距离十分远,无法进行及时补给。就在军队要沦陷之际,苏烈仿佛一道光闪进西突厥大营,将西突厥打他个措手不及。程咬金见状,连忙乘胜追击,将突厥打的落花流水。
不过,这一战并未取得完全胜利,这一切都拜一位叫做王文度的副将所赐。他由于嫉妒心强,不想让苏烈再度立下大功,在程咬金下令突击之时,劝说程咬金不要在乘胜追击。正是王文度的一番阻挠,才使得唐军错失良机,没有将西突厥一网打尽。
但好在君主的眼睛是雪亮的,不会放过每一个有罪的人,也不会愿望任何一个好人。在程咬金和王文度到达长安后,便被李治制裁了。程咬金被暂时罢官,王文度被贬为平民,这一结局,快哉快哉。
在攻打西突厥的几个月后,苏烈又得到了升迁,他被任命为伊利道行军大总管。上次由于王文度的阻挠,还有一些西突厥残余势力苟活于世,但这在苏烈看来,根本就不是个事。
后又经历了几次大战,苏烈一路猛攻,一直到西突厥的老巢。最终,西突厥在苏烈手下“领了盒饭”。
西突厥的灭亡,对唐朝有很大意义,因为在西突厥灭亡后,再也没有势力能危及到唐朝的安危。唐朝将自己的眼光从西域放眼到中亚地区,一度到达了里海,最终这些地区都在苏烈的帮助下牢牢的攥在了了唐朝手中。
到了显庆五年,苏烈又再一次被提拔,官至神丘道行军大总管。后来李治又派遣他去攻打百济,经过苏烈一行人的一番争战,百济惨遭灭国。
继西突厥和百济被灭国之后,矛头便又对准了高丽。从隋朝开始,高丽便在北方盘踞,威胁隋朝的统治。即使隋炀帝多次派人攻打高丽,都无疾而终,还使自己日落西山,走向灭亡。
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试图歼灭高丽,但还是没能将高丽消灭。到了李治即位,这一重担便落到了李治头上。
李治对苏烈寄予厚望,命他率领大军,讨伐高丽。本来苏烈已经取得了很大战果,但是有一只军队在半路为了平息叛乱,未能按时到达战场。当这支军队赶来之时,已经错过了进攻的最佳时机,因此只能班师回朝,另寻时机。
苏烈的这一战其实已经重创高丽,因此之后高丽被唐朝一战歼灭,但很可惜,苏烈没有等到这一天便驾鹤西去了。
班师回朝之后,又一重担落到了苏烈头上。正值72岁高龄的苏烈依旧拖着年迈的身子骨踏上了征途。攻打吐蕃一战着实轻松,因为吐蕃在唐朝的威慑力下,并未敢与吐谷浑全面开战。
一代名将,为何死后被一黑到底,沦为“大反派”
唐朝基业得以稳固,有苏烈一半的功劳。就是这样一个功比霍去病的一代名将,竟沦落到被一黑到底的局面,这究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?
在明朝小说《大唐秦王词话》发表后,苏烈的形象还属于正面。但是由于其中的苏烈设计杀死少年英雄罗成的情节,苏烈便成为了许多人的劲敌。后来,在清代的《说唐演义全传》发表后,苏烈的形象彻底“黑化”。
因为小说为了尊唐,就必须抑夏。夏朝的首领是窦建德,而苏烈先前是窦建德的部下,因此要突出唐朝的丰功伟绩,就必须将和窦建德有关的人物丑化。所以,书中经常有刻意抹黑窦建德部下的场面,其中,就包括苏烈。
在随后出现的《隋唐演义》等书中,苏烈的“大反派”形象被彻底坐实。但小说毕竟是小说,不是事实。小说即使歪曲历史去赞美一个国家也并不是罪,所以便尽情丑化英雄形象。
再加上写小说的大多数都是人生不得志的文人,而苏烈又大器晚成,战功卓著,他们自然心中忿忿不平,对苏烈带有有色眼镜。
可怜了征战一生的“战神”,即使在死前还在作战,在死后却没落下一个正面的形象。但是历史是不变的,小说情节是多变的,知道历史的人会敬佩他,不知道的人,也不必过多在意。毕竟,金子是不怕被掩盖光辉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