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八拍”节选:别儿归国的【第十三拍】
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,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。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,胡儿号兮谁得知。与我生死兮逢此时,愁为子兮日无光辉。焉得羽翼兮将汝归,一步一远兮足难移。魂消影绝兮恩爱遗,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,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。
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,每于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,发出哀怨的声音,模仿蔡文姬的“胡笳十八拍”,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。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《胡笳十八拍》非常盛行,据传中原的这种风尚还是从她最后一个丈夫董祀开始的。
蔡女昔造胡笳声,一弹一十有八拍;
胡人落泪沾边草,汉使断肠对归客。
唐朝人李颀发出这样的感慨。
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陈留郡,但断壁残垣,已无栖身之所,在曹操的安排下,嫁给屯田校尉董祀,这年她三十五岁,公元208年,爆发了著名的“赤壁之战”。
《悲愤诗》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,“真情穷切,自然成文”,激昂酸楚,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。五言《悲愤诗》节选中写到“斩截无孑遗,尸骸相撑柜。马边悬男头,马后载妇女”,以叙事详尽、细节逼真见长。
蔡文姬确实非常有才气,是历史上少有的才名盖过美貌的女子。在一次闲谈中,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。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,几经战乱,已全部遗失时,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,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,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,文无遗误,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。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,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。历史上把“文姬归汉”传为美谈。
蔡文姬的一生也是悲苦的,“回归故土”与“母子团聚”都是美好的,许多人都拥有,而她却不能两全。明人陆时雍在《诗镜总论》中说:“东京风格颓下,蔡文姬才气英英。读《胡笳吟》,可令惊蓬坐振,沙砾自飞,直是激烈人怀抱。”盛称蔡文姬的资质与修为,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,命运是如此凄惨,婚姻生活如此不幸,令世人感到悲凉与叹息!
文姬亦擅长书法,其文笔宋刻《淳化阁帖》有收录。蔡文姬一生,特别是归汉后,继承父亲的遗志,撰写了《续后汉书》,这不能不说是她对祖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