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公斤死镣:陪伴死刑犯人生最后时光的“身外之物”

9公斤死镣:陪伴死刑犯人生最后时光的“身外之物”

死镣这东西,说白了就是两个铁环加一条铁链。铁环的内径大概是根据人的脚踝尺寸设计的,套上去正好卡住,松紧适中,既不会滑脱,也不会勒得太狠。铁链一般30厘米左右,长度经过精确计算,既能让人挪动脚步,又没法迈大步跑起来。9公斤的重量主要集中在铁环和链子上,用的是高强度合金,砸都砸不坏。

佩戴死镣也不是随便套上去就完事。死刑犯被判死刑后,通常会被带到一个专门的地方,由狱警操作。铁环是锁死的,上了锁就没法自己摘下来,除非用专门的工具。戴上之后,死刑犯得24小时带着这家伙,走路、睡觉、吃饭,全程不离身。链子动起来会哗啦哗啦响,那声音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。到了执行死刑那天,死镣才会被摘掉,那一刻对死刑犯来说,可能反倒是一种解脱。

别看死镣只是个“身外之物”,它对人的影响可不小。先说身体上,9公斤的重量压在脚踝上,短时间还好,时间一长,脚踝肯定肿,皮肤也容易磨破,走路一瘸一拐是常态。有人统计过,死刑犯戴着死镣,每迈一步的力气比正常人多花好几倍,体力消耗特别大。更别提睡觉的时候,翻个身都费劲,铁链还老撞床板,吵得人睡不好。

再说心理上,死镣的压力更大。它不像手铐那样偶尔能摘下来,死刑犯得时时刻刻跟它“共存”。那哗啦哗啦的链子声,就像个倒计时器,提醒你离死期越来越近。很多人戴上死镣后,精神状态就垮了,有的整天发呆,有的崩溃大哭,甚至还有人彻底疯掉。死镣不只是限制行动,更像是个无形的判官,盯着你,让你无处可逃。

说到死刑犯和死镣的故事,国内最出名的可能得数江竹筠。她是解放前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,1948年被捕,关在重庆的渣滓洞监狱里。当时她被戴上了沉重的脚镣,每天拖着铁链在牢房里走动,脚踝早就磨得血肉模糊。可她愣是没屈服,硬扛着酷刑和折磨,坚持到最后。1949年11月14日,她被执行死刑,死的时候才29岁。江竹筠的事迹后来被写进《红岩》,成了“江姐”这个角色的原型。她跟死镣的“缘分”,是那段历史里最沉重的一笔。

还有个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连环杀人犯,名字就不提了。这家伙犯了十几条人命,被抓后直接判了死刑。监狱里给他戴上死镣后,他一开始还挺硬气,天天嚷着要越狱。可没过俩月,人就蔫了,走路都直不起腰。据管教说,他最后几天基本不说话,整天盯着脚上的死镣发呆,到执行那天,已经完全没了反抗的劲儿。死镣这东西,真能把人磨得没脾气。

死镣这玩意儿,用不用得上,从法律和伦理上看,一直都有人吵。支持的人觉得,死刑犯既然犯了大罪,戴死镣是理所当然,防止他们跑了或者自杀,监狱安全第一。9公斤的重量听着挺狠,但跟他们犯的罪比,也不算啥额外惩罚。

可反对的声音也不少。有些人权组织就说,死刑犯已经被判了死刑,生命都没了,再戴个死镣折磨人,太不人道。国际上,像欧洲一些国家早就废除了死刑,更别提死镣这种刑具,他们觉得这东西压根就不该存在。还有人提出,死镣对死刑犯的心理摧残太严重,等于在死刑之外又加了一层惩罚,法律上是不是站不住脚?

在中国,死镣的使用还是合法的,毕竟监狱管理有自己的规矩。但这几年,关于死刑制度和刑具的讨论也越来越多,死镣会不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,谁也说不准。

除了实用功能,死镣在文化里也有自己的位置。文学作品里,死镣经常被拿来象征压迫和绝望,比如《红岩》里描写的那些场景,读起来让人心里堵得慌。电影和电视剧里,死刑犯拖着死镣走向刑场的镜头,也是经典画面,那哗啦哗啦的铁链声,比啥台词都震撼。

对普通人来说,死镣可能只是个遥远的存在,但它背后代表的,是法律的威严和生命的终点。它不光锁住了死刑犯的脚,也锁住了社会对犯罪的底线。有人说,死镣是冷冰冰的铁,可它见证的,却是人世间的热血和悲凉。

死镣这9公斤,对死刑犯来说,是人生最后时光里甩不掉的负担。它陪着他们,从判决到执行,见证了他们的挣扎、绝望,甚至是最后的平静。对监狱来说,它是秩序的保障;对社会来说,它是正义的延伸。可不管咋说,死镣的存在,总让人觉得沉重。它不是活物,却像个沉默的旁观者,冷冷地看着这一切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滴滴平台怎么租车跑滴滴?附详细流程,新手小白也能看懂!
365bet体育在线公司备用

滴滴平台怎么租车跑滴滴?附详细流程,新手小白也能看懂!

📅 08-02 👁️ 3615
最简单实用的快速调漂找底法 [视频]
365bet注册官网

最简单实用的快速调漂找底法 [视频]

📅 09-27 👁️ 525
股票一个点是多少钱?
det365娱乐场

股票一个点是多少钱?

📅 08-01 👁️ 7591